仲裁事项即当事人提交仲裁的具体争议事项。在仲裁实践中,当事人只有把订立于仲裁中的争议事项提交仲裁,仲裁机构才能受理。同时,仲裁事项也是仲裁庭审理和裁决纠纷的范围,即仲裁庭只能在仲裁确定的仲裁事项的范围内进行仲裁,超出这一范围进行仲裁,所作出的仲裁裁决,经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可以不予执行或者撤销。仲裁中订立的仲裁事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仲裁中双方当事人约定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可仲裁性,即属于仲裁立法允许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的争议事项,才能提交仲裁,否则会导致仲裁的无效。这已成为各国仲裁立法、国际公约和仲裁实践所认可的基本准则。
2.仲裁事项的明确性。由于仲裁事项是仲裁庭要审理和裁决的争议事项,因此,仲裁事项必须明确。按照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对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应就此达成补充,达不成补充的,仲裁无效。
基于仲裁既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也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后订立,因此,仲裁事项也就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争议事项和现实已发生的争议事项。但不论争议事项是否已经发生,在仲裁中都必须明确规定。对于已经发生的争议事项,其具体范围比较明确和具体;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争议事项要提交仲裁,应尽量避免在仲裁中作限制性规定,包括争议性质上的限制、金额上的限制以及其他具体事项的限制。当事人可以参照仲裁机构的示范仲裁条款对仲裁事项的范围加以约定。
当事人在仲裁中概括约定仲裁事项为合同争议的,基于合同成立、效力、变更、转让、履行、违约责任、解释、解除等产生的纠纷都可以认定为仲裁事项。